超微量分光光度计、蛋白纯化系统、核酸蛋白检测仪、紫外分析仪、凝胶成像分析系统、化学发光成像分析系统、切胶仪、自动部分收集器、梯度混合仪、恒流泵、蠕动泵、光化学反应仪、馏分收集器

技术文章

凝胶成像仪操作要点与规范使用指南

凝胶成像仪作为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核心设备,通过精准捕捉凝胶中的荧光或化学发光信号,为核酸、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提供直观数据。规范操作与科学维护是保障成像质量和实验准确性的关键,本文从专业角度解析凝胶成像仪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。
一、操作前的系统准备要点
1. 硬件检查与环境适配
开机前需确认仪器各部件连接稳固,包括光源模块、相机镜头、暗箱密封性及样品台平整度。特别注意光源类型与实验需求匹配:紫外光源适用于溴化乙锭(EB)染色的核酸检测,蓝光或白光光源则常用于 SYBR Green 等安全染料或考马斯亮蓝染色的蛋白质凝胶。实验室环境需控制温度(20-25℃)和湿度(40%-60%),避免强光直射暗箱,减少环境光对检测信号的干扰。
2. 凝胶预处理规范
凝胶制备需严格遵循实验设计,琼脂糖凝胶需完全溶解并冷却至 50-60℃后倒胶,避免气泡产生;聚丙烯酰胺凝胶需确保聚合完全,避免条带拖尾。染色环节建议采用凝胶浸泡染色法,荧光染料染色时间控制在 15-30 分钟,化学发光底物需现配现用并避光操作。染色后用去离子水轻度漂洗,减少背景污染。
二、成像参数设置与信号捕捉
1. 光源与滤光片组合优化
根据染料激发 / 发射光谱选择对应滤光片,例如 EB 染色核酸需搭配 302nm 激发滤光片和 590nm 发射滤光片,确保信号特异性。紫外透射仪需注意凝胶厚度与光源距离,通常控制在 10-15cm 以平衡信号强度与分辨率。初次使用建议通过预实验确定最佳曝光时间:低浓度样品可延长曝光(30-60 秒),高浓度样品需缩短曝光(5-10 秒),避免信号过饱和导致条带失真。
2. 相机与聚焦调整技巧
现代凝胶成像仪多配备 CCD 或 CMOS 相机,需在暗箱完全闭合后进行自动对焦。手动调整时,通过实时预览画面观察条带边缘清晰度,避免因焦距偏差导致条带模糊。对于多色荧光成像,需依次单独采集各通道信号,防止光谱交叉干扰,例如 GFP 与 RFP 信号需分通道拍摄后再叠加分析。
三、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规范
1. 软件功能合理应用
使用仪器配套分析软件时,先进行背景扣除和对比度优化,通过阈值调整分离条带与背景。条带定量分析需注意:核酸分子量计算需导入标准 Marker 数据,蛋白质表达量分析需选择相同泳道的内参进行归一化。避免过度依赖自动识别功能,手动校验条带定位,防止因凝胶边缘不规则或污渍导致的误判。
2. 数据存储与追溯管理
实验数据需及时备份至专用服务器或移动存储设备,命名规则建议包含 “实验日期 + 样本编号 + 检测项目”,例如 “20231025_Hela 细胞_EGFR 蛋白表达”。原始图像需保留未处理版本,便于后续重复性验证。涉及发表的实验数据,需记录仪器型号、光源参数、软件版本等信息,确保实验可追溯。
四、日常维护与常见问题应对
1. 仪器维护要点
光路清洁:每周用镜头纸蘸无水乙醇擦拭光源透镜和相机滤光片,去除灰尘和指纹,避免信号衰减;
暗箱检查:定期检查暗箱密封条,发现老化或破损及时更换,防止漏光导致背景值升高;
软件更新:及时安装厂家提供的软件补丁,优化算法提升条带识别精度,同时备份原有方法文件。
2. 典型问题解决方案
故障现象 可能原因 解决措施
条带信号弱 曝光时间不足 / 染料失效 延长曝光时间,重新制备染色液
背景值过高 暗箱漏光 / 凝胶漂洗不彻底 检查暗箱密封性,增加漂洗次数
条带边缘模糊 焦距偏差 / 凝胶未完全凝固 重新对焦,确保凝胶聚合时间≥30 分钟
多色信号重叠 滤光片选择错误 / 通道未分离 核对染料光谱参数,分通道单独采集信号

五、安全操作与合规建议
操作紫外光源时需佩戴防护眼镜,避免直视激发光;处理 EB 等有毒染料时,需在通风橱内操作并使用一次性手套。对于生物制药等合规领域,建议定期进行仪器性能验证(PQ),记录光源强度衰减曲线和相机灵敏度参数,确保数据符合 GLP/GMP 规范要求。

凝胶成像仪的高效使用依赖于对仪器原理的理解、参数设置的优化及日常维护的规范。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科学的问题排查,不仅能提升实验数据质量,更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。作为分析仪器生产方,我们始终致力于提供更智能的操作界面和更精准的成像技术,助力科研与工业用户实现高效实验目标。
在线客服

微信公众号